我与地坛教学全案
2021-03-092.第四段写道:“我一下就理解了它的意图”,理解的是什么意图呢?
明确:提醒同学们注意文中语句“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一边是大都市的喧嚣,一边是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由此可知,真正打动作者的,就是地坛的宁静,这就是“意图”。
3.作者在文中描写地坛,写了不少园子里的荒芜冷落、败堵残阳,从这样的景色中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吗?作者为什么写“园子荒芜并不衰败”?为什么又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呢?
明确:在地坛景物的描写中,能够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一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都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去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则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这也正是作者从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4.作者在感悟之后,已能够平和和豁达地打量死亡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可为什么作者仍徘徊于地坛之中?本部分最后一段所写的景物同前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怎样活的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这却不是在某一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想它多久了。”因而,作者在感悟人生之后,仍在地坛的陪伴下深沉地思索着,此时的地坛也已成为作者的哲学导师,在最后一段里,进入史铁生视野的景物虽然仍很朴素,但稍许多了几许神秘,它们昭示着各种可能性,但就是不明说;久久注视它们,可能让你一无所获,也可能给你一万种提示,全视你当时的境况而定,这就是使残了身体却想过健康生活的作者,虽悟透了生死却又着了迷般“常常到那园子里去”的原因。
教师: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在我们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现一个伟大的形象;一个忧心忡忡,努力想把事情做好的母亲的形象。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了母亲给自己生存的启发。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母亲给了作者哪些启发?
1.课文的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明确: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在第一部分的分析讨论中,我们知道,作者经过在地坛公园的长时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那么“车辙”就可以看做是他心灵求索的轨迹,这条轨迹是十分复杂的,有直有曲,有进有退,有交叉,有重叠,密密麻麻,错杂纵横。当然,作者思索的结果可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开始,他也许是这么认为的,但在最后他明白了,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他的每一次绕行都没有把母亲甩下,每一次挣扎都带给过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路的,这“脚印”就是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