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2~14),由“雨”展开具体的想象,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第三部分(15),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回忆埋入心底,沉淀。三、合作探究1.作者写“中国台湾的雨”与“大陆的雨”有何不同?明确:中国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2. 作者笔下的雨为什么能引起读者共鸣?明确:作者在行文运笔之际,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觉,使读者如闻如见,如履其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
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课文便是一篇富有“感觉性”的文章。课文将雨描绘成糅合了听觉、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的一种全方位的感性的存在。(“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听觉;“尝凉凉甜甜的雨水”是味觉)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二是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4.艺术特色。(1)语言方面。明确:①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②文章用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段落,在诉诸读者感觉时着重了听觉,充分应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③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2)运用古典诗文的运用。拓展了散文的思维空间。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这里,余光中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别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5.学生再读课文重点段落,品味语言,体味情感。四、作业课后搜集古
诗词中有关“雨”的名句。附: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乡愁──还是“乡愁”
“听雨”为主线──五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