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

2020-01-08

(解说:上述问题的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联系历史上的拿破仑和拜伦的有关资料,补充给学生)
(5)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两节,然后思考并讨论:这两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两节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
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作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比较阅读
阅读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它和《致大海》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出示投影:
你见过大海
你想像过
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像过它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学生思考后明确:讴歌大海的诗文很多,多数人都把大海想像得崇高、宏阔、雄伟、深沉。《致大海》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不满。而《你见过大海》里,诗人有意摒弃人们寄予大海的种种想像与文化意义。在诗中,人和大海的联系已回归到一种单纯的现象上的联系。“你见过大海”“你想像过大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不过如此。诗人还用“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一句平淡又实在的话,道出人们的“畏死”的本能,从而使人们对大海所拥有的生活、理想、讴歌统统在“畏死”的本能面前烟消云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致大海》。
2.自读济慈的《秋颂》和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