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再别康桥

2019-12-24

2、 朗读该节。 通过解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诗中情感美的内在成因:康桥是作者寻梦的地方。
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徐志摩是带着什么梦想来到康桥的? 1、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部分,思考分析。
2、 交流分析结果 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徐志摩放弃美国的银行学,欲至剑桥师从罗素,是对自由之梦的追寻。
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分析徐志摩主要描写了康桥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具有什么特点,对作者产生怎么的影响? 1、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部分,分析思考。
2、 交流分析结果。 再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康桥风景秀丽,开启了作者的性灵。康桥是作者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对照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 提问: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四部分,找出徐志摩是如何概括他在康桥一年的学习生活的? 1、 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第四部分,思考分析。
2、 交流分析结果。 徐志摩在康桥的生活是自然的、真愉快的。同时也是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结合作者生平解读课文 提问:结合作者的情感经历,分析作者的康桥生活为何也是最痛苦的时期? 1、 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思考分析。
2、 交流分析结果。 再将“寻梦”的内涵具体化:徐志摩在留学期间离婚并失恋,康桥是作者爱之梦破碎的地方。

结合胡适的点评,总结全诗。 教师小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胡适《追悼志摩》) 1、 在总结全诗的基础上全班同学齐读该诗。
2、 并再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 深化学生对徐志摩的认识和对课文的理解。
徐志摩对单纯信仰的追求,都和康桥有关。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家园。
拓展延伸 教师点评:象徐志摩这样拥有“单纯信仰”的诗人,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主观之诗人”。这种“单纯信仰”,也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赤子之心”,“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亦然。 同类诗人举例:陶渊明、李白、苏轼、纳兰性德、海子等 深化学生对诗人的认识和对诗歌的理解。
布置作业 教师示范朗读。  师生互动。

思路点拨
诗歌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诗歌文本短小,内涵却很丰富。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除了“知人论世”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文本的帮助。正如该诗,单凭诗中的“寻梦”二字,亦可作为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但是终嫌模糊,只有借助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和胡适《追悼志摩》两文,才能把“寻梦”的内涵分析清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先讲《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再讲此诗。其文篇幅虽长,若抓住“康桥的天然景色”和“康桥的学生生活”两大部分分析,一节课亦可解决。
练习举隅
1、 总结概括徐志摩眷恋康桥的原因。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