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了解背景(论世)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荷叶:
静态:田田
动态:肩并肩、密密、挨
形态:零星、点缀
荷花:
色彩:白
神情:袅娜、羞涩
月下的荷塘
数量:缕缕
荷香:
类型:清
声音:脉脉
流水:
色彩:不能见……颜色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静静地泻
直接写隔了树照
光与影和谐
塘上的月色叶子和花:仿佛……又像……
青雾:浮
间接写云:淡淡的
灌木:落下……黑影
杨柳:弯弯的、稀疏的倩影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数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杨柳树形态:重重围住、漏着……空隙
颜色:阴阴的
远山──形态:隐隐约约、只有大意
数量:一两点
荷塘的四周路灯光
亮度:没精打采的
最热闹:蝉声、蛙声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
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
比喻:
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
又如( )
又如( )
颤动的叶和花像( )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
又像( )
灌木的黑影如( )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
阴阴的树色像( )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
通感:
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
塘中的月色如( )
拟人: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