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2019-11-09

出示采莲的诗句:
采莲曲
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
  三五小船撑将去,歌声嘹亮赋采莲。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
  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
  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8、《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作者彻底摆脱烦恼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为何又惦记江南了呢?
  9、从采莲场景回到眼前,发现眼前有“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想起了家乡,正是愁苦的内心反映。
  10、“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11、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
  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
  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12、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13、教师配乐《汉宫秋月》朗诵朱自清散文《歌声》。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①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