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
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
“细作探知”一节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待周瑜反间计的成功,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问题五:
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
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经过实地察看之后决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将领,以削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的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非常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问题六:
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2)“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3)“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4)(瑜)“说罢,大笑畅饮。”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5)“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6)(瑜)“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
问题六:
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知识分子)。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
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问题七:
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否有不同之处?
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至中计误杀两名水军都督。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的过错。可见曹操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