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

2019-09-12

(4)关于“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见于韩愈的《答李翊书》一文。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叙述了自己长期学写文章的体会,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观点,其中一条就是写文章必须抒写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定要把那些陈旧的话、那些许多人都已经说过的话去掉。惟陈言之务去,就是“务去陈言”,为了强调而采用了宾语前置句式。
(5)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6)斟酌:原意是斟酒以供饮用,也用来喻指商讨或考虑以决定取舍。课文中指考虑文字运用得是否恰当。
(7)锱铢必较:比喻在很少的钱或是很小的事上面也一定要计较。锱和铢都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为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锱铢放在一起极言数量之小。文中用来表示咬文嚼字要达到极细微的程度。
(8)咬文嚼字:通常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课文中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摘自《语文报》XX年3月6日,高森/文)
三、阅读方略:揣摩语意
揣摩语意就是指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思考、认真推求、辨明含义,进而辨析语句的深层含意。这是读懂文章的重要环节,抓住它们也就等于找到了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以下从几方面来谈一下揣摩语意的方法和步骤。
(一)分析结构
一篇文章中,尤其是议论文和复杂的记叙文,重要的语句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语句。对它们的理解,可先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去分析理解句意。先删去枝叶,留其主干,句意就清楚明白地展现在面前。然后再根据其修饰成分的限制范围,去进一步探求其内涵,句意就更明确了。
(二)抓关键词
文中的关键句,往往较为深刻,有些含蓄语句的探求,就必须把握住重点词语,也就是关键词,只有把关键词作为理解语句的突破口,才能准确把握语意,关键词的理解必须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把问题找准。
(三)寻找对应点
在文章中,关键性的语句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在整篇文章中一定有它的对应点,为这句话作解说,位置也不会太远,往往就存在于与之相邻的上下句或语段中,找准这些对应点,对照语句进行理解,其含意往往明晰如镜。
(四)深究句意
有些句子的含意较为隐蔽,遇到此类句子时,就必须把理清句子本身的深层内涵作为突破口,层层分析,才能晓其句意。
(五)探查语境
语句的理解,是不能脱开段意或文意去理解的,这就必须从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从上下文中去搜寻有关信息,然后借助这些东西去理解句子,这种上下文的范围很广,包括文章本身,如标题、注解、上下段这些内部语境,也可进而扩展到像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外部语境。这样,虽是对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理解文章中的语句,还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入手,或从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表达目的等入手。不论如何切入,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把句子读懂。同时,要注意:任何句子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