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

2019-07-30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