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作品赏析

2019-07-06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环境的文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环境的幽雅与洁净,这一点是人们所共识的,环卫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有人说“时传祥是环卫系统的榜样,环卫工人们该好好地学”。可是细读这句话却不能不让人深思,时传祥本为社会的楷模、各行各业的榜样,这里的“好好地学”,不是学他这个人,而是学习他那种无私忘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可有的人却只把这看作环卫工作里面的事情,与其他职业无关,更与己无关,甚至于发出“光让我们学能顶什么用”的荒唐的论调,是极不正常的。的确,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需要和谐共处,我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只有光付出,得不到回报的现象举不胜举,不劳而获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的局面能持续多久呢?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所深思的,也需要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作者呼唤一种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的出现!
把握一些关键性的语言,就能够通过这些语言窥视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四、分析语言
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可以分析这些疑难语句,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
作者在涉及文革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时,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用了一些比较含蓄的写法,如“动荡的岁月”“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等,其实这种含蓄的写法更能体现文革的特殊性,也更能体现作者那种沉痛的心情。
  “偌大京城,人海茫茫,人事沧桑。”这句话能体现出作者寻访的艰辛与不易,几十年过去了,要去寻找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的事迹,谈何容易!同时也能暗示出这次寻访的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
  “挨打、挨骂、吃不饱又成了时传祥的生活”这句话中的“又”字用的好,能够揭示出时传祥以前的生活,同时也与“经常挨打挨骂吃不饱的时传祥动情了”相呼应,也能反映出文革那段黑白颠倒的岁月。以前的挨打、挨骂、吃不饱是为生活所迫,现在则主要是因为所谓的“政治原因”。这句话更明确地点出了时传祥在那段岁月中所受到的“待遇”,由曾经的人大代表到了“工贼”,确实令人深思。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