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声声慢

2019-06-12

⑺黄昏
师:黄昏时的色调?给人感觉?
明确:昏暗不明,朦胧,就像心中排不去的阴霾。
“昏”是会意字。从日,从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诗人宣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又是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
相思怨别——怀人: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纳兰性德《浣溪沙》)天边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余光迷漫,家禽都已散去,正是归家的时候,可他(她)又在哪里呢?是否一切安好?……诗人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思乡:“思乡”是中国古代游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微妙心理。漂泊江湖的游子在外面披霜戴雪,经历过羁旅途中的风风雨雨,几番彻骨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思乡的情绪,而以夕阳为背景的黄昏景色就是他们较常写到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只28字,却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让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离愁: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就是诗人对离别的真情告白。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黄昏意象拥有它与生俱来的独特意象群——野草、斜阳、秋风、清水、残宅、霜寒、归鸟、笛声、悲鸣等带有荒冷灰暗色彩的事物。那斜斜的落日、投林的倦鸟、凄厉的雁叫、动情的笛声、迷蒙的烟雨……无一不浸染着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这些意象根据诗人传达感情暗示理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

师总结:朱光潜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单凭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就足以表达,只有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蒸霞蔚,才足以表象胸襟里无尽的情感。
我们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就让我们伴着音乐,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象中。 

⊙人生短暂——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恸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韦庄《残花》

⊙师生合作诵读:师引读,男生、女生各一人领读,全班齐读。
 ㈢为何生愁
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