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年表》教案

2019-05-26

•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                          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指统一天下。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