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品味重点细节的内涵,课堂交流。
3、体会文章平淡质朴、隽永深沉的风格。 学生的品味是感性的,教师的点拨在此起到的是理性的归纳。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1、文章几次写到合欢树?合欢树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怎样的内涵?合欢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令作者动情,令读者动容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细节,更因为母亲将母爱的内涵诠释地丰富而深刻,请说说文中的母爱具有怎样的内涵? 1、找出文中写到合欢树的语句,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和作用。
2、概括:文中母亲表现出的母爱的内涵。 通过理解合欢树的内涵和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理解母爱的内涵:怎样学会爱、学会感受爱。
作业布置, 1、举例说说:你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文章的风格与《合欢树》是相类似的。 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对相同风格的文章作一个回顾。
思路点拨
首先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梳理的形式来完成。然后要求学生散读并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是后面品味重点细节和理解合欢树内涵的基础,只有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可能发现细节、进一步品味细节,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对细节的品味是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交流的教师点拨中应注重理性的归纳,可以从手法运用的层面上作个提炼,重点落在细节所传递的情感内涵的品味上。在交流中,学生可能会流于表面地空谈母爱,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的思维去感悟亲情的美好。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只要学生能够感悟到亲情的美好即可,不强求对合欢树在文中的作用以及母爱的内涵有完整的理解。针对程度较高的学生,也可请同学先仿照《合欢树》的写法写写自己的母亲,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习作,从而体验生活中的亲情,体会文章平淡质朴的风格。
练习举隅
1、说说下列句子的内涵。
⑴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⑵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⑶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2、续写:在我们的生活道路上,母亲绝不仅仅给我们带来温暖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
3、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如果你是《鲁豫有约》的嘉宾主持,有机会采访史铁生,你最希望向他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又会如何作答,请写一段你与史铁生的对话,注意对话双方的角色,语言要得体,200字左右。
4、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一些作品,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选择其中一篇写一份读后感。
教学反思:
1、在阅读教学时要舍得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2、在品味细节内涵的时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积累。
3、在理解合欢树的象征义时,允许学生有比较开放的认识。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教学目标
1、运用圈划、批注的阅读方法,捕捉文中的细节,思考细节的内涵。
2、在语言的品味中,想象文中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母亲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