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教案
2019-05-09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文
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通假
字
(二)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三)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四)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
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
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
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
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
性格特点。
(五)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
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
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
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