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习要点

2019-04-14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诵读、鉴赏第6段
  1.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明确: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

  2.提问:本段写荷塘周围的“树”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明确: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3.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四、分析《采莲赋》《西洲曲》
  《采莲赋》梁朝皇帝萧绎撰制,宫体文学范畴,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和风丽日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的嬉戏,从而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