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设计

2019-04-12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于1898年年底开始主办改良派机关刊物《清议报》。在《清议报》上,梁启超开辟了改良派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用以发表改良派及其同情者的创作。“新诗”只是梁启超与少数挚友间的相互唱和,不妨写那些“非常在一块的人不懂”的诗作。“诗文辞随录”则要面对范围广大得多的读者,再不好写那些“苟非当时同学者,断无从索解”的作品了。形势发生了变化,改良派的诗歌创作需要有新的突破,而“诗文辞随录”专栏的创办,又给改良派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公开的阵地,将许多作者集结起来。于是1899年年底,梁启超在去夏威夷的途中,认真总结了“新诗”创作的教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朗(即麦哲伦)然后可。……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朗之出世,必不远矣。(《夏威夷游记》)
在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以后,梁启超以他相继主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为阵地,不断地推进诗界革命运动,直至走向高潮。
只是在这时,为更好地发挥诗作的影响力,梁启超才将黄遵宪的诗作当作典范推出来,并据此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歌创作的标准,黄遵宪这才得以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梁启超创作主张的这一变化,对于推进诗界革命十分重要: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饮冰室诗话》)
黄遵宪受推重,即与此直接相关。因“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
诗界革命走向高潮的标志,是对通俗体“杂歌谣”及白话歌词(有人称为“歌体诗”)的提倡。这固然与黄遵宪的倡议与创作实践相关,确与黄氏的重要贡献分不开,但也与梁启超的附和响应与积极鼓吹相关。梁启超更将通俗化的趋向,上升至规律性的高度去认识:
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此体非徒小说当采用而已,凡为文章,莫不有然。(《小说丛话》)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XX年第6期)
设计点评
高中新课标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本设计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文的独到之处,挖掘过去学生无法熟知的东西作为学习的重点,以此来多方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以便学生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
设计方案(二)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听过演讲吗?你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能,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