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2019-03-10

                               
ⅰ、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ⅱ、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ⅲ、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ⅳ、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五、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