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堂实录

2019-03-01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生:抒情。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师:是短时间的吗?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师: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生:是独自一人。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师: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生:六层。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生:百年,就是老年。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生:多病的身体。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生:八层愁苦。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生:(齐读、单读。)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师:这句诗怎么解释?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师:苦,是什么意思?生:痛苦。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生;忧愤。心急如焚。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   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