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2019-02-16

学生思考并讨论分析。
可以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烦恼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如:
烦恼──听mp3──暂时忘记烦恼──最终听不进,甩掉mp3+bxo
3、圆形结构写作技巧:
外结构:出家门──赏月色、观荷塘──回家门
内结构: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4、插入朱自清的介绍:
讲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
⑴ 朱自清的祖籍: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绍兴出名人!)⑵ 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⑶ 朱自清的才华: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
《中国青年报》上曾报道一则新闻是《我国30岁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但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
⑷ 朱自清精神。毛泽东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绝食而死,死时年仅48岁。
今天我们学习的《荷塘月色》,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优美的景物描写,更要体会他在优美景物描写背后深深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而我们也要树立起民族的忧患意识,努力学习,以便将来为祖国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质疑问难
对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
仔细品读4~6段景物描写段落,就其中某一段,尝试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教学后记及反思】
第二天通知我,说是听我的课。上课了,我先给学生讲解了本单元的知识目标,就是要学习精巧独特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接着我说我们今天就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体会他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谈读感受,有些学生讲到景物描写的优美,给人宁静的感觉,马上有些学生反驳说并非如此,开篇就说不宁静,可见作者是不宁静的心情。我顺势就学生的发言,要求大家讨论,体会情感。学生课堂发言很积极,有的学生注意到了景物描写的变化,反映心情的变化,有的找到抒发心情的句子,进行分析。也有的从背景入手进行分析,我觉得学生做的很不错。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还有学生在辩论,我停止了辩论,进行了总结。找出了作者抒发情感的句子,结合背景分析了作者的心情,并且分析了第一段不宁静体现在哪些句子里。顺势又总结出精巧的构思,即内外圆形结构。最后我介绍了朱自清,说到了他的绝食。说到了他的彷徨痛苦,说到了这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
 

自我感觉不错,可以打80分吧。
当然也有不足,比如学生分析到景物描写的变化时,我如果再引导学生把三段景物描写各写了什么找出来,板书出来,进而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或许更好。比如学生讲到“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时,我要求学生把引用的两首诗歌再读一读,然后再去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就好了(上课时没有读)。总体说来诵读还少了点。最后如果能把表现情感的方法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或者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就更好了(上课时只是自己口头总结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