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沉吟涵泳,体味思想深情,培养爱国情愫。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全文,看看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⑴主题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作者通过对中国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抒发了一个远离祖国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⑵ 思路明确:
①由雨季的开始,引发思念。(春雨引发思念)
②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由雨展开联想)
a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的联想。(雨的文字)
b从嗅、看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嗅雨、观雨)
c从听的角度写“雨”,尽情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与思念。(听雨)
③听不到雨声的失落,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埋入心底,沉淀。(将雨的回忆沉淀)
二、文本研习:
作者对雨的独特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现在我们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段来赏析。
1、首先,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由春雨勾起思念之情。请位同学朗读第一节,大家充分展开想象。然后找位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富有诗意。
2、课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联想到关于雨的汉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还有什么作用吗?
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3、本文题目为“听听那冷雨”,雨只能听吗?不,还可观、可嗅、可尝。雨的味道是怎样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样的味道呢?我们来齐读课文第三节。
学生齐读第三节。
①雨的气味是怎样的?一学生读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感觉。
②这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叠字、叠词、叠句;对偶重叠、排比重叠、反复重叠。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使人如闻如见,身临其境。(联想、想象)
4、课文第4节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写山中的雨。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两个层次的描写,找出美国和中国山不同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
学生体味。
明确: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中国韵味和意趣。落基山的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而在中国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才有几分山水的真味。
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月是故乡明。对祖国怀着特别的感情,所以对祖国一切都深深的眷恋,怀有深情。
三、重点探讨
1、我们走进雨季,嗅了雨带有土腥气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独特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雨落的声音。请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5~8节,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雨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