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2019-01-28思路点拨
对本篇课文教学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例如有布置预习要求的学校,可以把课文的梳理工作放在课前做,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表格完成课文内容的梳理。根据本篇课文中有不少难词难句,布置同学课前准备好用来质疑的问题,那么老师上课时就可以选择对同学质疑的问题讨论解疑的教学方式。譬如“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这些句子的解疑,可以通过学生质疑的方式提出解决。
练习举隅
1、在横线上填补句子,使语句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当。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志”。________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
a.“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b.“志怪”“志人”来自民间。
c.“志怪”“志人”靠实地访问。
d.“志怪”“志人”对我国小说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作者引用《史通》的这句话目的是什么?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4、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现在有人提出:“‘错误’可与‘改正’对应,但‘疏漏’不能与‘润色’对应,‘粗糙’也不能与‘丰富’对应。”你认同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