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第二小节——找寻景和情的契合点
师:在“家”与“荷塘”之间有一条小路,文章的第二小节勾勒的便是这条小路的轮廓。请同学们阅读第二小节,阅读过程中圈画出那条小煤屑路的特点。
生:“幽僻”“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师:回答得很全面。这条小路“幽僻…‘寂寞”,今晚因为有“淡淡的月光”而消退了“阴森”和“恐怖”的气氛。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说明作者很喜欢这种幽静淡雅的氛围。
(有一些补充但基本停留在分析的层面。)
师:大家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作者认为“今晚却很好”这说明今晚的景契合了作者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灵渴望,作者内心有些落寞、孤独、愁苦,需要一个宁静而安谧的环境来安放和排遣,眼前之景浓淡有致,明暗适宜,岂不很好?
(实效性教学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给予学习方法的引导,教法即为学法。通过圈点阅读,细读,研读等几个层次的引导阅读让学生明白任何个性化的解读都必须以文本为基础,遵照文本精神,不能脱离文本,穿凿附会。)
研究第三小节——聆听作者的心灵独白。
师:下面我们一起朗读第三小节,让我们来感知“作者的形象,聆听作者的心灵独白。
(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从这一小节中你解读到有关作者哪些方面的信息?
(在学习这一小节的时候,教者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读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
生:“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说明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由的人。
生:“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从中不但能看出作者热爱自由的天性,我们还可以感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
(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一层面。教者继续启发。)
师:在这里我们不但可以感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他那种热爱自由的天性,从“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我们更能体悟到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压力,以及面对压力而戴上面具套上枷锁的苦楚和无可奈何。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独处的妙处,便是做一回真我的自在和快乐,是卸下面具和枷锁之后的一种妙不可言的轻松和解脱,难怪作者下边描写的月下荷塘那么富有诗情画意,荷塘上的月色那么缥缈朦胧,宛如仙境。这恰恰说明了作者已经摆脱了烦恼,进入忘我的境界,尽管这种快乐很短暂,但毕竟真实的快乐自由了一番。
(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始终紧扣专题“慢慢欣赏”,紧扣文本“用心品味”,紧扣学生“思想情感”,从教学实效性出发,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