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2018-11-02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自然段  
    学生质疑、教师指点。  
1.“绿云扰扰”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2.“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3.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  
(二)分析第三自然段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3. 重点词语:  
    纷奢:繁华奢侈  
    直栏横槛:槛读作jiàn,栏杆。  
    函谷举:举,被攻占。  
    可怜:可惜。  
4.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灭秦。“叫、举、炬”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国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四)讨论  
    关于秦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何不同?  
相似:  
1.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己,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  
2.都受到赋的影响,甚至本身就是赋。  
立论不同:  
1.《过秦论》以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以“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秦论》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  
3.《过秦论》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

◆布置作业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