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学案
2017-09-10
海内外对余光中作品的评论文章,大约在一千篇左右。专论余光中的书籍,有黄耀梁主编,分别由中国台湾纯文学出版社与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凤凰》、《璀灿的五彩笔》;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选释)等5种。传记有中国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其诗集《莲的联想》,1971年由德国学者译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诗文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整体把握 思路 文章共七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 写沙田山居的外围环境;第二部分(3—6):写山居的生活感受。第三部分(7):由山居风景联想到山外的生活。主旨 这篇文章作者以含蓄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写沙田山居周围的群山及海水的优美独特的风景,以及山居生活的心情感受,作者及里行间无一字写乡愁,却通篇都蕴藉着淡淡的乡愁。特色 ①情景交融。比如“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这一句是写远景,实际上是写淡淡的乡愁。② 语言含蓄又优美,遣词造句别具一格。如:“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问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深入探究1.全文不着一字乡愁,却多处是乡愁,试举例分析一下。——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而蕴藉的。主要体现在写景物当中。如:“18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这句中,写菊和月,是最坦白的明写,寄托乡愁,写陶渊明和苏轼是侧写,通过写其人来写其作。抒发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淼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这一口正是诗人瞭望大陆的镜头,是乡愁之潮的出海口。2.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火车片断?——“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这里,开往大陆的火车其实也是作者乡愁的寄托,鸣笛的震响,震动作者的心魄。火车是作者乡愁与故土联系的纽带,连接作者的梦境和思念。3.这篇散文如何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的?——这篇借写景来抒情的散文选材比较散,写水,写海,写山,又写了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写法自由,似乎没有刻意的技法,也没有明显的章法结构。但是却又有主题:抒写淡淡的乡愁。我们在欣赏抒情散文的时候,能够抓住或把握它的情感内核,就会领略到散文的神韵。就像一句俗话所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皮衣服的领子,其毛发就会十分顺溜。因此,去感受抒情散文的情感内核,是欣赏抒情散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