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017-04-16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
明确:“也”字针对陈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陈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动机远非限于“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而是由于鲁迅和刘既是师生又是同志。对于她的死,鲁迅感到特别悲痛,所以写文是必要的。
3.“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从背部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暴徒”,而是卑劣的屠杀。
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
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通电”(造谣这次惨案是李大钊等人“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正当防御,致互有死伤”)中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4.“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太平”如何理解?
本义是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太平盛世”。显然文中不是这意思,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启发学生吟读“我懂得衰亡民族……”)“默无声息”便是对“太平”一词最好的注释,也就是指反动派高压政策所造成的“万马齐喑”的现状,可悲局面。看来,“三一八”就像几颗石子投进大海,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一潭死水。“太平”一词蕴涵作者多少愤怒与不平,又包含作者多少辛酸的眼泪。
5.作者在第一、二节里两次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作者在文中还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来”,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第一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段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第二段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三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惨案流血、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节]“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节]“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和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