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颂》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这里赋以秋的四种化身,均是劳动者的形象。诗人是尊重劳动的,同情劳动者的。他深知,播种的是劳动者,收割的也是劳动者。所以,他在他的画面上安排这些处在恬静境地之中的劳动者的形象,以表现他们的辛劳一年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
到了第三节,也是最后一节,诗人突然笔锋一转,不写拟人化了的秋,而是直接以具体的环境来表现秋。洒汗收割了一天的农民,这时均已荷锄还家,田野上阒无一人,惟有:
夕阳透过云层映照暮天,
把收刈后的田野抹得红艳艳;
好一幅夕阳西下的深秋晚景!真不愧是“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还把秋天给人的温暖舒坦的气氛烘托了出来。面对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拍手叫绝,但也许有人会因此而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抑或也有人会说:秋天美是美,可接下去便是萧瑟的冬天。但是,且慢!诗人要告诉人们,秋天并不是死亡的前奏,你听──
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随风起落,哼哼嗡嗡,
忽而低飞,忽而在空中,
蟋蟀在篱笆下欢唱,
羊羔在山圈里咩叫,
聚飞的燕子在天空喃呢,
红胸的知更鸟也群起呼哨。
这简直是一曲秋天的大合唱,是一首动人的田园交响曲,传出了悦耳动人的音响。在前两节里,诗人主要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秋天的美景,而在这一节里,他不仅动用了我们的视觉器官,还唤起了我们的听觉器官,读过这首诗后,仍感到余音娓娓,绵缠不绝,给人以曲已终而意未尽之感。因为它声色并茂,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这首诗是如此生气勃勃,还使人不由地联想起了孕育生命的春天。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他写到这儿,也情不自禁地自问起来:
春歌何在?嗳,春歌何在?
可是他马上意识到,这种伤感的情调是没有必要的。
你自有秋声,又何必对它们思念?
这个反问十分有力。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更进一步地深化了他颂秋的主题,一扫世人对秋所抱的伤感、悲凉的情调,给秋注入了生命和阳光,使它焕发出温暖和煦的光芒。因此,即使是在晚秋时节,我们眼里仍然丝毫没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萧条景象,就连春来秋往的候鸟──燕子和知更鸟也仍在这儿飞上飞下,忙个不停。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读者在领略了诗人刻意描绘的秋景以后,一定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候鸟是因为贪恋秋色而迟迟不肯离去。的确,在见了这样的美景之后,谁还愿意离此他去呢?
这里引证一下诗人自己的感受是很有意思的,就在他写作这首诗后的第二天,他写信给他的朋友雷诺兹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喜爱过收刈后的田野。的确,比对冷冷的绿色春郊还要喜爱。不知怎地,收刈后的田野看上去是温暖的,就像某些图画看上去是温暖的一样。星期日我去散步时,这种景色给我的印象极深,就拿它作诗材了。”
从这首短短的颂诗,我们可以看出,济慈不仅是个美的追求者,更是一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事实上,济慈的每篇诗,都充满了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调,正是从热爱现实,热爱生活这一点出发,他所追求的美,他所歌颂的美感都是具体的、真实的,因而也是相当健康的。就在写《秋颂》以前,济慈还写过一首著名的颂诗《忧郁颂》。他在诗中告诉我们:
和忧郁同住的是“美”,
还有“喜悦”,“欢笑”也是邻居;
……
隐蔽的“忧郁”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