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朗读诗歌,再次体会诗歌意境美
1、播放《雨巷》视频,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作者情感。
2、学生齐读本诗。
六、总结
全诗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全诗节奏舒缓悠扬,意境朦胧凄清,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巷诗人特有的风格。
六、作业
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重点
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 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教 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xx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康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味。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1、欣赏配乐诗朗诵视频或老师亲自示范朗读。
2、学生根据个人体会,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老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