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3、平日的游览,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西山景色新异,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是作者第一次真正的游览,所以在题目上冠以“始得”二字。“始得”二字为全文的线索,有贯穿全文的作用。【自读导学】通读第一段,在()中为生字注音,解释加点的多义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翻译划线语句。(1)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慄(zhuì lì)。(2)其隙(xì)也,则施施(yì)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3)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jiào)而起,起而归。(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解释:僇,同戮,刑辱;惴栗,常常忧惧不安;隙,公务之暇;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漫漫,随意的样子;日,每天,天天,名作状;其徒,我的随从;穷,尽,走遍;披,拨开;极,至;趣,同趋,往,赴;未始,未曾。穷:①<形>走投无路,处境困窘。《〈指南录〉后序》:“~饿无聊,追购双急。”②<形>不得志;不显贵。《涉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困来归丹。”③<动>穷尽;用尽。《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绝无踪响。”④<动>走到尽头;寻究到底。《桃花源记》:“复前行,欲~其林。”⑤<形>贫困;贫乏。《鱼我所欲也》:“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乏者得我欤?”【又】<名>贫困的人。《赵威后问齐使》:“振困~,外不足。”⑥<副>彻底;到头。《察变》:“实则今兹所见,乃自不可~诘之变动而来。”【辨】贫,穷。先秦两汉时期,“穷”才指贫穷、贫乏、缺少衣食钱财。翻译:(1)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2)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3)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4)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通读第二段,在()中为生字注音,解释加点的多义实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翻译划线语句。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1)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zhuó zhēn),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2)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蹙(cuán cù)累积,莫得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