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3年版)二 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离骚(节选)》教案
(3)《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五、布置作业课外选读屈原《涉江》、《国殇》等诗篇。※资料库一 参考译文(袁梅)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苗裔子孙,我先父的尊名叫做伯庸。正当夏历寅年的孟春正月,又在庚寅之日我便降生。生父观察我初生的器宇容度,始将美名赐予儿身。我的美名叫做正则,我的表字称为灵均。我既有华盛的内在美质,又有清秀的外貌丰姿。披佩那连接缉续的江离、白芷,又将秋兰联缀成串作为佩饰。我勤勉修行,匆匆若将不及,唯恐时不我待,人生易老。我在清晨攀折山冈上的木兰花枝,薄暮又去采摘江洲中的紫苏香草。日月匆迫而不久留,春去秋来而依次更代。感念草木的飘零陨落,只恐美人又年迈色衰。何不趁此少壮而抛弃邪秽,何不改变这不善的态度?驾着骐骥而自由驰骋吧,请来啊,我在前面为你引路!古昔的三王德行纯粹,当时原有众芳荟萃一堂。交杂地佩用申椒与菌桂,难道只将香蕙、白芷缀饰身上?那尧、舜何其光明正大,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那桀、纣何其狂悖不羁,只贪走便道而寸步难行。那结党营私之辈,但知苟且偷安,使其所导之路幽暗而险隘。难道我畏惮己身获罪遭殃吗?我只担心君王之车倾覆败坏。我匆遽黾勉地在前后效劳奔走,但愿能追及先王的步武。君王不谅察我内心的一片赤情,反而轻信谗言而对我勃然暴怒。我本知忠直谏诤会招来祸患,却宁受苦难也不舍弃正途。我指苍天起誓,让天作证,我的忠忱只是为了君王之故。(袁本“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译文空缺。此译诗与课文注释可能有所不同,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