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 》教学设计

(五)爱的解码——重点探究,对话互动 (1)拟用“张洁书友会”的形式,学习小组轮流以“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就以上问题或新问题展开对话交流。老师是发问者,也可以是被问者,参与到这一互动中。 (2)在对话互动环节前,先向学生简介张洁及其作品的特色等,让学生能知人论文。 (3)教师据学生所提问题,作及时、灵活的调整,以期与学生同步互动。 (六)爱有明天——体验反思 设想一: 抓住文中那句“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进行拓展。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积累,联系与文章中“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爱相似的自己的经历或故事,谈谈自己的领悟。 (2)教师抓住学生所讲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点,如这些爱大多是单向的,那么是否意味着爱只是一种付出,不需要双向的互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寻爱的真谛。 设想二: 在学生已对作品的内容、情感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认知后,展示时人对本文的评价,给学生一个跳板,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深入作品中对超越了作品具体形象意义而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精神价值,作更深一步的咀嚼。       评价一:《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       ——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评价二:《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评价三:《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       ——《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七)爱的寄语——课堂留言板       (1)让每位学生写一句学习感言,先在小组内交流。       (2)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学生写“爱的寄语”时,作为衬托音乐。       (3)推举出小组中的佳作,贴在黑板上让全体同学一起品味。  (八)爱意延伸——课外激趣       (1)用磁盘从网上下载张洁的有关作品,如在1980年前后发表的《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姑娘?》、《梦》、《盯梢》、《怀念关中》、《我不是个好孩子》等,把从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描写了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的散文,或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分别送给被选出的本课最佳表现者,一可作为奖励,二可以此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使课堂得到延伸。       (2)向全体学生推介相关网站:如“水云间”等,旨在提醒学生在课余,可善用网络,以助学习。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