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王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芝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译文: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16.用“/”为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性 爱 鹅 会 稽 有 孤 居 姥 养 一 鹅 善 鸣 求 市 未 能得 遂 携 亲 友 命 驾 就 观。
四、文苑小憩
1.兰亭名联
清响拟丝竹;真契齐古今。——沙孟海题绍兴山阴兰亭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钱君匋题绍兴山阴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是日也天朗气清。——绍兴山阴兰亭(集《兰亭集序》句)
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座放言无古今。——绍兴山阴兰亭
竹荫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绍兴山阴兰亭
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治时现旧放鱼。——绍兴山阴兰亭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幽情。——绍兴山阴兰亭
修竹风吟,似闻群彦咏;清流雾结,想见大王书。——王遽常题绍兴山阴兰亭
寄傲林丘,三春陶和气;散怀山水,千载挹遗芳。——杨思树题绍兴山阴兰亭
临内史书,每抚斯文多感慨;入山阴道,得逢胜地且勾留。——杨昌浚题绍兴山阴兰亭
斯地占有情风月,无尽湖山,胜会记千春,不识几经癸丑岁;
何人继两晋衣冠?一时觞咏,清游追上巳,可能重返永和年。
——张荣培题绍兴山阴兰亭
2. 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我读《兰亭集序》
白坤峰
王羲之也认识到人总是要死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超出常人的地方在于他思索而且正视死亡,向死而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千年之后,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坦然地思索着同样的生与死的问题:“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一千年之前,王羲之同样认识到人的可悲。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高朋满座的集会之后突然心生悲凉,这是对生命易逝的悲凉,是面对冷冰冰的时间却无可奈何的悲凉,是灿烂的生命面对必然毁灭的悲凉。
文章的第一段,王羲之以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山阴县兰亭的美丽:正是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名士们都来了,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写不出诗就罚一杯,其乐融融,王羲之不由游目骋怀,笑逐颜开。在朋友的推荐之下,他带着浓浓的醉意,挥动鼠须笔,写下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虽有涂改之痕,但瑕不掩瑜,自古及今让很多人赞叹不已。
东晋时期的中国并不太平,人命如草,我们可以想像,这短暂的欢乐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悲凉,尤其是当王羲之想到古人发出过有关生命短暂的感叹却同样没有一点办法的时候,他的悲凉就更加深重了。 是的,“死生亦大矣”——死与生是大事啊,人都是要死去的。他明白活着美好,他反对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等同的观点,其实那种表面荒诞的生死观也是面对多难人生的无奈自我安慰啊。
王羲之的感叹至今也让我们有同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我们今天也发出过“韶逝,人生易老”的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