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重力》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