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结构欣赏补充讲稿

2019-03-26
说明:在组织学生学习“经典结构欣赏”时,我采用的形式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结构来进行介绍。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了很多古今中外的经典建筑,进行了有声有色的讲解,课堂信息量很大,学生兴趣很浓,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高兴的同时,又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想来想去,觉得需要对学生们介绍的材料做点“提炼”,但苦于本人对建筑艺术知之甚少,无法用本人的切身体验来做这篇文章,因此只有求助于网络,在浏览了多篇网络文稿之后,组织了两篇总结性的讲稿,一篇是“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另一篇是“西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简介)”。这里先上传“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到我们技术教师的共同园地,目的是为提高技术课的教学水平。本讲稿引用了多位作者的文稿,在此表示谢意。
刘亨金

              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常常集中地通过一种代表性的伟大建筑物而得到象征性的体现。所以罗丹曾经说:法兰西精神就体现在巴黎圣母院的建筑形式中。而在同样的意义上,金字塔、万里长城、摩天楼,不也常常被看作古代尼罗河文明、古代中华文明和近代工商业文明的象征吗?
  从文化角度来比较,东方的中国文明与西方的欧洲文明在文化形态上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我们东方文明更多地具有“内倾”的性格,而西方欧洲的文明则更多地具有“外倾”的性格。以哲学为例,从远古的道家到中古的禅学和理学,中国哲学所偏重总是主体内省和感悟;而西方从泰勒斯、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培根、笛卡尔、牛顿以至黑格尔,所偏重的却常是客体的逻辑分析或外化的经验观察、实验与归纳。这种文化精神的差别在建筑艺术上也通过东方、西方建筑的风格不同,而鲜明地显示出来。
  “一个成熟的风格,总要具备三点:
  1.独特性,就是它有一目了然的鲜明特色,与众不同。
  2.一贯性,就是它的特色贯穿它的整体和局部,直至细枝末节,很少芜杂的格格不入的成分。
  3.稳定性,就是它的特色不只是表现在几个建筑物上,而是表现在一个时期的一批建筑物上的。尽管它们的类型和型制不同。”(《外国建筑史》页29)
  就这三方面看,中国建筑与西洋建筑都具有迥然不同的风格特征。
  从建筑的材料工艺看,中国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体,可以说,从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而西方建筑,从埃及和巴比伦到希腊罗马的花岗岩、大理石体建筑,到近代、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和合金金属建筑,同样一脉相承,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西方艺术风格。
  中国式古典建筑,通过复杂的柱、梁、檩、结构工艺,实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的意境,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度空间的庭院或庭园式建筑形式。西洋式古典建筑则以体势雄豪宏壮争胜。通过巨大的岩石堆垒与雕刻,以单体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顶、高廊伟柱,从而形成一种立体布局的壮伟的城堡式结构。
  建筑美不仅体现着文化的风格,而且也体现着文化的感情。如果说,中国的古典建筑常具有沉静幽思的情调,那么欧洲的古典建筑却常具有雄壮奔放的情调。
  在中国,建筑的原则是空间序列的内在深化。而在西洋,建筑的原则却是空间序列在体势上的高向伸展和扩张。深度的空间是内倾的,而立体的空间则是放射的。
  中国建筑呈现的是: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着一个纵向布置着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由于每个庭院的形状、大小和围绕着庭院的门、殿、廊及其组合形状各不相同,再加地平标高逐步提升,建筑物的形体逐步加大,使人们的观感由不断变化中走向高潮。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大组群建筑的形相,恰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只有由外而内,从逐渐展开的空间变化中,方能了解它的全貌与高潮所在。
  而西洋风格的建筑则不同。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洋建筑一直继承着希腊巨柱式的独体建筑传统。从雅典卫城到罗马万神庙,从圣彼得大教堂到巴黎凯旋门,一座座厚重雄伟的建筑实体,通过高耸云天的穹顶和立柱,精雕细刻的花纹、壁龛、人像,形成一种独特的雕塑美。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