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概念,知道基本的力学概念上的结构类型。
2、了解结构的基本受力类型,能分析简单结构的受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理解力学意义上结构的主要特征,分析判断组成结构的基本单位(构件)。
2、分析基本结构类型的受力特点及简单结构的受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认识到力对结构会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受力是结构存在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分析:
(一)学生分析:
在高一技术设计1阶段通过小凳子、台灯的设计设计,学生对结构已有了初步认识,在设计过程中渗透了结构概念。但由于设计的载体对结构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因此学生对结构的理解较为简单,感性因素较多,但这些简单的“结构”经历为深入探监结构与力的关系奠定了认识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先从广义上的结构认识开始,让学生知道结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技术领域中的力学结构及类型,理解力学意义上的结构概念,清楚基本结构(构件)的五种常见受力情况;并介绍了三种基本结构类型的受力特点,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借光设计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力学角度的结构概念和结构分类
2、简单结构的受力分析
(二)难点:
1、简单结构的应力分析
2、通过试验分析相同材料不同结构的受力能力。
四、教学策略:
本节侧重技术探究,因此主要教学策略采用观察、分析、试验、总结、提升。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海绵、牙签、泡沫板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广义上探讨了结构,知道社会、自然、技术领域均存在结构,结构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技术领域中的结构。
(设置活动情境):体验人体不同姿态的感受
(生):说出不同感受
(师):人体是靠骨骼结构支撑的,不同姿态感受不同是因为骨骼结构受力效果不同,同时骨骼结构在力的作用下人体形态特征保持不变(姿态发生了变化),是因为骨架能抵抗外力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从结构与力,典型结构受力特点两方面探究结构。
(二)新课呈现:
(板书):二、结构与力
(师)那么什么是力学意义上的结构呢?通过前面的体验我们可以给结构下一个力学意义上的定义。
[板书):1、什么是力学意义上的结构
可承受和传递荷载且起骨架作用的架构形态(部分),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
(技术试验):组装小凳子,并适当加载荷
(师):这就是可承受和传递一定力的架构形态—结构,
那么这个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板书]:2、什么是构件:
构成复杂结构的组成部分叫构件。
(师):结构是可以承受和传递力的架构形态,构件是基本的受力单位,下面来研究构件的受力特点。
(设置活动):感受力量(同座位掰手腕)
(生):说出受力感受
[板书]:3、构件的受力形式:
(1) 拉力
(2) 压力
(3) 剪切力
(4) 弯曲力
(5) 扭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