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1》(江苏版)
第四章 发现问题与明确问题
第一节 发现问题
姜玉波
大连市104中学通用技术组
xx6年11月18日
教学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书前三章比较侧重说理,而后5章则比较侧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分阶段讨论“设计一般过程”的第一节课,引导学生确立设计项目、进入独立设计活动,起着承前起后的关键作用,它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建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能够对问题的敏感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本课在整个模块教学中的特殊性,应体现出本章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经历了前三章的理性学习之后,学生对技术和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说理和事例,引导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技术的世界,激发了他们投身技术创新行列的热情,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本章开始,学生要更多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实现技术创新。在本节课中,应侧重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发现问题相关的信息并能科学的进行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出问题的种类和来源。
2.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
3.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4.明确发现技术问题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以“案例分析”、“思考”和“讨论”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实例出发,由身边的科学问题,导出技术问题,进一步深入到对古今中外的技术问题探讨;引导学生积极的分析和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掌握相关知识和概念,完成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相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深入实践,形成对技术设计过程的“发现问题”阶段的实践性感悟和理论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技术的敏感性、积极性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问题的来源、发现的途径和方法,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以教材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图片和教具演示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知识难度,增大课容量,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五、教学资源准备:以教材资源为主,教师提供图片为辅,适当选用部分学生优秀案例。
六、教学过程:
实施: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学生回答:1、发现与明确问题
2、制定设计方案
3、制作模型或原形
4、测试、评估和优化
5、产品的 使用和维护
板书:发现与明确问题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回答
问题。
新课讲授
问题1、什么是问题?
教师可以就板书提出的“问题1”向学生们解释“问题”的含义。
问题2、你有哪些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立足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学生可以随意发挥,并书写在黑板上。
就实际例子教师讲解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