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2017-08-02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技术的产生源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
 

(2)技术的内涵
  师: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中,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这个词出现后,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所以技术的内涵也不断扩展,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
  在古代:技术仅仅是指个人的技术和技能。
  在手工生产条件下,技术是指手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手段和配方等。
  13~15世纪,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传到欧洲,对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540~1620年,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技术发明和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逐步丰富了技术的内涵。
  17世纪初,技术仅指各种应用技艺。
  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技术就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20世纪中叶,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人们对技术内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所以,随这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技术发展到现在,人们通常会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和技能的总和。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师:从技术的内涵看,技术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下面我们阅读课本“一项立体农业生态工程“‘永动机’梦想的破灭”两个案例,一起讨论,填第6页的表。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所以,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我们要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使用的目的。
  
  通过课件呈现下面两个案例
  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人于公元前256年后建造的一座运用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其主体工程规划学,布局合理,配合巧妙,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学完整、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既有灌溉、排水功能,又是水运通道,为成都和周边城镇的供水、水运、环保和防洪发挥了多种效应,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
 

  
  荷兰风车
  荷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1/3的土地在海平面6m以下,是一个“底地之国”。几千年来,荷兰的土层持续缓慢下降,荷兰人不仅要防止海水吞没国土,还要围海造地,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修筑堤坝和围海造地都需要大量的排水,古代没有电力,荷兰人便利用当地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风车,后来还创造了高达9m的抽水风车。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在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斗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同时,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陆地。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