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节日

2019-08-04
第14课  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节日类型;掌握岁时农时节日的由来及特点;宗教祭祀节日的形成演变;纪念庆贺节日的内容及特点;通过对不同国家、民族节日风俗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对节日文化内涵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探究意识。
2.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节日的不同类型、产生及演变,了解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材料与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找到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懂得节日的演变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变迁和文明的交流;节日充满着生命的感恩和生活的喜悦,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其中的优良传统。
[重点与难点]
重点:节日由来。
难点:节日演变和文明发展关系。
说明:
1.分析节日的由来,可以知道节日类型的划分,理解节日所蕴含的文化背景,故为本课重点。
2.节日演变和文明发展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引发学生对节日由来和传统节日现状的思考。
以xx年春节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的《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的新闻材料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每年我们都要过许多节日,有些节日是传统的,有些是外来的;有些是全民的,有些是个别人群的,我们要了解节日是怎么来的,节日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2.讲授节日的分类。请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节日,尝试划分类别。教师介绍教材的划分方法。
教师说明教材的划分方法有三类:岁时农事节日、宗教祭祀节日、纪念庆贺节日,但第三类似乎应该叫政治人文节日更恰当。因为纪念和庆贺的意思也包含在前两类节日中。
3.讲授节日的由来。出示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节日的由来和东西方节日所表现出的差异。提问“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功能。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节日由来的了解,认识到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材料一、二、三、的分析知道:岁时农时节日是农业民族根据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严格按照岁时安排农事,节气时令交替时举行的一些象征性的意识和活动。最初是为了不违农时,是技术性的,当然后来被文人赋予了人文的含义。
通过对材料四、五的分析,知道宗教祭祀节日,政治、人文节日的绝大部分是纪念宗教史或世俗历史上的事件、人物。
以学生熟悉的端午节和材料六为例,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多个主题,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不同点。
以课中出现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过节?”,理解传统的节日往往具有纪念、感恩、怀念的作用,是情感的积聚和宣泄,具有凝聚力;经济全球化时代出现了许多人文节日,如世界环境日、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等节日,具有警示作用;节日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休息,如星期天——基督教叫主日,从犹太教的安息日而来。英文holiday 的解释就是“假期,节日”。
4.以《保卫春节宣言》的材料(见资料附录材料七)请学生归纳古今过年的区别,提问: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怎么看待“年味淡了”这个问题。
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变迁原因,对传统节日的变化形成正确的看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