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 五四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
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 价值。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 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三、教学方法: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
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
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
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