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岩浆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