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及其变化──天文理论拓展课》课堂实录

课题

月相的成因、变化、利用及观测

授课班级

高一(11)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节中讲述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后,联系我们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月相(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来反映日、月、地三者的关系, 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的十分紧密。通过对月相成因和变化规律的探究,使同学们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鲜明体现,学会应用月相判断日期、时间、方向,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月相的概念,月相产生的原因。

2.学会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并掌握其变化的规律性。

3.联系实际,分析月相变化的应用意义。

4.学会根据不同的月相形状,判断时间、日期、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月相成因图”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即探究图示反映规律性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对月相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诗词的理解水平。

4.通过模拟望远镜的使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步形成自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在展示自我时注重科学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美好明天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抓住晴天机会,安排学生在农历月初的傍晚开始连续观察月相,并坚持绘图记录,掌握规律。

2.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形象地介绍月相产生的原理,培养空间的想象能力。

3.望远镜的使用和调节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课件,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式进行图像分析的方法

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学习结果。

2.利用网络课件,指导学生分析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网络课件《月相成因、变化、利用及观测》

教学过程

【引入】上课前播放“水调歌头”的flash,创设学习月相的情境。

【点课件】上课前,我们听了一首关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的mtv,里面有句话“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那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月亮又是如何的呢?月球上真的住着嫦娥姑娘吗?月球上真的有玉兔在为她捣药吗?今天,我们就来撩开月球面纱的一角,走进我们的月球。

【点课件】切换到视频1──月球介绍(1分钟)

刚才看了月球介绍的视频,相信大家对我们的月球已经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月亮的直径和太阳的直径差不多,在月球上并没有广寒宫,没有玉兔,那到底月球的表面上有些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福州三中天文小组在开展天文观测活动中排下的几张照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月球的表面上到底有些什么?我们等一下请一位同学起来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几张月球的照片,并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环形山、月海、辐射纹。

月球的表面上布满了圆形的坑,叫做环形山,月球的表面还有许多暗黑而平坦的区域,我们叫它月海。在满月月面图中可以看到最下方单独分出来的象铁锈状的斑块,这一个月海叫做“危海”。月面上还可以看到有些环形山向四面八方发出的明亮的长线条,我们叫它辐射纹,辐射纹在满月时看得比较明显。大家可以观察满月月面图,在右上方我们可以看到第谷坑向四周发出明亮得长线条,这些就是辐射纹。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