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理解句意、文意。
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含义。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仇雠已灭(雠chóu,同“仇”。)
乱者四应(应yìng,应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兴盛。)
盛以锦囊(盛chéng,装。)
②词性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木匣→用木匣封装。名词作状语)
一夫夜呼(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国兴,使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③一词多义
【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当“泉”讲,用的是本义。《祭妹文》)
武夫力而拘诸原(原野。《殽之战》)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原来。《治平篇》)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推究,探求。)
【微】
微行入古寺(隐蔽身份,这是本义。《左忠毅公逸事》)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极小的。《采草药》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
其文约,其辞微(微妙,深奥《屈原列传》)
恨晨光之熹微(微弱。《归去来兮辞》)
微指左公处(暗暗地《左忠毅公逸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如果没有。《荆轲刺秦王》)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不是。《岳阳楼记》)
【告】
迁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上报,报告)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陈述《鸿门宴》)
自告奋勇(表示,表明)
【盛】读shèng
盛衰之理(强盛、兴盛)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丰盛。《滕王阁序》)
其意气之盛(盛大,雄壮)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职位高。《师说》)
读chéng
盛以锦囊(装。)
2.难词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事:做。人事:可理解为“人为”。岂……哉:难道不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结构助词,可有可无,不必解释。原:推究。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受:授,接受。古汉语中“受”“授”同源。庙: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庙”。从事:一般的官员。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只猪作祭礼。
译作:庄宗接受了剑,把剑收藏在宗庙里,从那以后,每当用兵的时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员用一只羊、一只猪的祭礼向祖庙祷告,又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词,代“天下”。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自于:由于。
译作: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呢?还是推究那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忽微: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智勇:有“智”与“勇”的人。所溺:溺爱的人或事。岂独……也哉!难道仅仅(单单)……吗?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译作: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事儿困扰,难道仅仅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内容主旨】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2~4自然段以唐庄宗为例,边摆事实,边讲道理,展开讨论。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这是他成功的时候。但天下平定后,却一夫作乱,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这是他惨败的时候。庄宗成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庄宗败时: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在叙述史实中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从而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写作特点】
1.本文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运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论证其有极强的说服力。用于推理的事例无可辨驳的史实,使人感到真切而信服。
2.本文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加上陈述句与反语句反复出现,语气词多处运用,使议论中透出情韵。文章结尾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既是全文的归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解题指导】(思考和练习)
一.见【内容主旨】
二.1.(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
2.(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3.公使阳处父追之,反诸河,(孟明等)则在舟中矣。
4.郑穆公使(之)视客馆,(杞子等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若从君惠而免之,(吾等)三年将拜君赐。
三.这样行文,使句式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特别是一些正反对比的对称句子,不仅有音节美,而且在细细咀嚼中,我们可深刻地领略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体味到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
【资料窗】
1.关于作者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有传。
2.关于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为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1]
《伶官传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
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 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其列传中有合传《伶官传》,记载了敬新磨、景进、史迩怼⒐鸥叩热宋筇谱谒孕也⒌贾掳苷夜氖肥怠:秃芏嗍费ъ乙谎费粜薇嘧肥榈哪康氖俏饨ǖ弁跆峁┩持尉楹屠芳洹r虼耍思切鹗肥抵猓钩3r浴奥邸薄ⅰ靶颉钡男问椒⒈碜约旱募狻1酒闶恰读婀俅非暗男蚵邸?br>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人。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倡导有内容的古文。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工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宋史》卷三百十九史传。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官,指古代宫廷乐官。本文是指供奉内廷,授及官职的令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人仗其势,擅权乱政,使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明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
四、时代背景介绍。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强调:矢(shǐ)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函(hán)
六,课文上的知识点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函: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是匣子。
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七、自读要点(学生讨论)。
①找出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
②找出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 “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八、讨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
1九、.介绍《新五代史》,推荐课外阅读资料:
《新五代史》即《五代史记》,74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有薛居正编篡的《旧五代史》在前,故称之为《新五代史》。旧史记载了大量帝王“受命于天”等荒诞不经的事,欧阳修以为此书不宜于“垂劝诫,示后世”,故重新编写了五代史。列传皆用类传,有《家人》《一行》《义儿》《伶官》等传。推荐阅读《伶官传》及其他篇章。
十、板书设计
胜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仇雠已灭
意气之盛 何其衰也
得之易 守之难
成败皆人
谦受益 满招损
历史教训: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十一)、语言训练示例
将下面两段话改成对偶句,并试析两种表达的优劣。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修改: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以己躯。统师前驱,士卒争先。凯旋而还朝,纳矢而入庙。
试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
②修改: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未及辞庙,仓皇东出,贼未及见,军已溃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试析:答案可参照(1)
《伶官传序》教案 篇3
邱龙涛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导入 。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 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时间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国灭 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
《伶官传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导入 。2、简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绍)。3、简介作者:欧阳修。4、阅读课文。5、讲析课文,重点第三段,着重体味语气。6、拓展练习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 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八、 课堂练习:
投影仪。
九、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时间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忧劳可以兴国
在于人事
(论点)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国灭 逸豫可以亡身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1]
《伶官传序》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根据史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二)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三)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四)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难句译注。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f*,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二)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欧阳修写这篇传记小序,意在发表议论,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从文章结尾“岂非人事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三)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四)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详见“重点图解”)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检查作业 。
预备性的提问:
(1)课文第2段称李克用为“晋王”,称李存勖为“庄宗”,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李克用以“晋王”爵位告终;李存勖后来做了皇帝,谥为“庄宗”。这种称呼的方式是史家惯例,读史应注意这个问题。)
(2)晋王临终告庄宗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梁、晋之间仇恨极深。)作者特意提到晋王的这些话有什么目的?(要说明庄宗的前半期不忘乃父之志,所以大有作为,终于灭梁。)
(二)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一至二遍,着重领会第2、3段的叙事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参考答案如下:
第2段写庄宗不负先人遗愿,每用兵必请其矢,负而前驱。
第3段对比叙述庄宗的胜利和失败的情况。
2.问: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庄宗“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本文重点是说“盛”还是说“衰”?读后作答。
齐读全文后进行讨论。
结论是:重点说“衰”。
[1] [2] [3] [4] [5] 下一页
[1]
《伶官传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 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 文章的议论思路。
教学步骤 :
1. 导入 新课
1. 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2. 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
参考:《醉翁亭记》
3、 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
1.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 分组竞赛: 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 (幻灯)
字:原——推究 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 本——考察
乃——你 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3. 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二)
1. 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 简洁明了。(学生说)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 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 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 ——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 ——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 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 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板书)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6、 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 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学生: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3.
课堂延伸
1. 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以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板书)
2、 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 课后作业
1. 记住刚才老师点出的关键字、词。
2. 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 完成思考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
课外自学。
终于报仇
(正)
虽曰天命 忧劳可以兴国
岂非人事 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败 祸患积于忽微
由于人事 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论点) 失 败也由人 (结论)
由胜而败
(反)
(例证)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启发:小事不小
玩物丧志
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
……
[1]
《伶官传序》教案 篇7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 观点鲜明,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二段追述晋王的遗命和唐庄宗如何接受和执行晋王的遗命。
第三段把唐庄宗的盛和衰情况作对比,说明他事业的成败在于人为。
第四段具体指出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原因,并推广一层,为后世戒。
★★★★ 对比的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
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壮哉,在赞叹中有轻蔑;衰也,在惋惜中有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和“抑……欤?”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文章感情充沛,语言寓于变化,长句短句错落得体,多用短句,干脆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尾处,既是全文的总结,又是格言式的警句,给人以启示。
★★★★ 字词部分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名词作动词,考究
忧劳可以兴国 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逸豫可以亡身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亡
而告以成功 成功,形容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微的事情
系燕父子 系jì 捆绑
★★★★ 欧阳修诗词名句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佳节,情侣相会,无论情还是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不仅写行人越走越远,还写出了情思离愁越来越长,使人有怅然若失之感。
3、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天的风吹着竹叶,发出哗哗的响声,思妇长夜不眠,听着这些声音,便产生了离愁别苦。拟人化的手法,触景生情之笔。
作者邮箱:
[1]
《伶官传序》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1、 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知识目标:
A、掌握实词虚词:原,函 , 告,抑,本。
B、一词多义:与,归,易,告。
c、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 夜呼,东出,
3、 能力目标: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教学过程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二、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 (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三.讲解:
(一)思考第一段: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2)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例证法
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3)重点字词:
原 -- -- 名词用作动词,推究,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所以━ ━ …… 的原因
(4)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给)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告:祭告,祷告。
盛:装。
盛以锦囊:“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
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3)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夜,东:名作状。夜:在夜间。// 东:向东。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4)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此句用了正反对比。
抑-- --或者。
本—— 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于:被动。
所: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短语。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伶官传序
欧阳修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祸智
盛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患勇
(得) 忧劳可以兴国 常多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积困
盛衰之理 于于
岂非人事哉 忽所
衰 926年(41岁) 身死国灭 微溺
(失)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教案 篇9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1. 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3.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对名句的理解。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 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八、背诵第三段。
《伶官传序》教案 篇10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 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 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 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无乃尔是过与
D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 而皆背晋以归梁
E 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 (略)
八.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气而揖之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 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数十伶人困之
B 天下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饥日已高
D 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欤
D 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何其衰也
E 其真无马耶
7.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G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 :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案 篇11
江苏省怀仁中学 顾惠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庄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1]
《伶官传序》教案 篇12
江苏省怀仁中学 顾惠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庄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案 篇13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
理解“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以下问题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别多少岁?
提示:课下注释生卒年(24、28、39、42岁)
2,在这几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量用原句回答。
24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一个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少年统帅。
28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39岁: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42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朗读:“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
3,静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问:李存勖从灭敌到立国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盛衰之事,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 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教训呢?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板书设计 :
时间 事件 结论
(得)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忧劳可以兴国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国灭
衰(失)926年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数十伶人困之)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辞海》1989年版)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
三.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点
1,欲抑先扬
课文先讲得天下的过程,李存勖得天下时的态度。
找出体现忧劳的词,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叙代议其失,后转入议论,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
《伶官传序》教案 篇14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1. 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 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3.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对名句的理解。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 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 讲析课文:
(一) 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 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 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八、背诵第三段。
《伶官传序》教案 篇15
伶 官 传 序
欧阳修
[教学目标 ]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
理解“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预习以下问题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别多少岁?
提示:课下注释生卒年(24、28、39、42岁)
2,在这几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量用原句回答。
24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一个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少年统帅。
28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39岁:亡梁“函梁君臣之首”,后建立的后唐。
但,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42岁时“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朗读:“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
3,静思想象: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问:李存勖从灭敌到立国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盛衰之事,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后 的宋代中叶重提旧事,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教训呢?
“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板书设计 :
时间 事件 结论
(得)908年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组 忧劳可以兴国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身死国灭
衰(失)926年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数十伶人困之)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辞海》1989年版)
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
三.时代背景简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点
1,欲抑先扬
课文先讲得天下的过程,李存勖得天下时的态度。
找出体现忧劳的词,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叙代议其失,后转入议论,说明盛衰异时,截然相反,本源在于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