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迅速找出第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以及题名。2、整体把握了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1-4段自序出使元营所遭磨难种种。了解文体特征,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古人特别重视文体,《文选》、《古文辞类篹》等著名选本都是按文体编的。反复诵读品味课文1、再读课文,找一处能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的并分析。2、课文3、4、5段分别提到作者南下路线,是否重复?3、诵读第4段。此段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拖沓?1、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找到最有感触的一处,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2、从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对象的不同中找出不同点。1、提问要有开放度,让学生都能有一得之见,这样才能活跃思维。2、让学生领会写作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的道理。3、语言的调整实质上是情感的调整课后作业及时巩固1、背诵第4段。2、梳理课文的语言点知识3、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其人物特征、人格魅力。可自主选择熟悉的对象,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完成
作文。1、文言文教学要强调积累和背诵。2、读写结合,用古人的典范之作来指导写作。思路点拨这不是一般的诗集序文,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文章通过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厉斥敌之言,长途越险之举,忧国忧民之情,周旋迎敌之智,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教师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用多种表达方式作片断写作练习。练习举隅1、本文语言生动而准确,请以动词为例谈谈。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杨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2、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结合得很完美,怎样具体表现的?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3、作者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4、作者在第4段中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