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的的高要求是揣摩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可从形象性作用、表达情感作用、精确性作用和结构性作用等角度,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概括。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与拓展。一是梳理出知识网络,二是从知识网络的介绍中系统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考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总结归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本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高考所考的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①多义词在文中的含义;②文中学术概念的含义;③词语的指代内容;④词语在文中的情景义(或称词语的临时义);⑤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②③④种类型出现最多,尤应重视。
1、文中多义词和学术概念含义的判定
一个词语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总是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某种意思;反过来看,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着这个词语的含义,或者制约着这个词语的含义。所以解题时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把握上下文的意思,根据这意思去体会、推断、确定词语的含义。这是解答所有“文中词语”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多义词的在文中的含义,用此法就不难。
学术概念,在科技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阅读这类文章必须理解的,否则就不能读懂。但正因如此,科技文对文章中的核心概念一定会作解释。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白,概念的含义就是概念的定义,而定义就必须揭示出本质属性。明确这一点,仔细研读原文,对照选择肢(考题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仔细辨别,就容易正确选择。
2.词语指代内容的概括
使用词语指代(包括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的目的是为了行文的简洁。它在文中使用很多,而且运用灵活,它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如果对词语的指代内容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特别要注意,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考题是以“理解含义”的提法出现的,如[案例2]。概括词语指代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在词语的前面,但也有少数的在词语的后面。如:
我极其盼望,并且感到有这样的需要,将来能把我所根据的一切事实和参考文献,详尽地刊印出来。(“这样”指代的内容是划线句)
⑵非指示代词内容的判定,既测试理解词语的能力,更测试理解语句或段落内容的能力和概括能力。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从理解内容入手,理清语脉,才能准确地找出指代内容。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不忍耳闻。(首先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然后在课文上下文里寻找,再进行概括。“惨象”指“三•一八” 执政府虐杀群众的惨案。)
⑶找出所指内容后,有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有的甚至根本无原文可搬),要加以概括,不多也不少。如:
过去的两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一门传授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的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变,就是离不开老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一个前提在,认为一讲一听之间的事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一样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