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古诗歌鉴赏、文史知识点梳理

2019-10-20

  ②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①  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