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币”,古义指礼物。“置币遗单于”。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②“涕”,古义指眼泪。《促织》:“儿涕而去。”今义一般作“鼻涕”解。
(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例如:
①“走”,古义为“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
②“去”,古代指离开某地,现在则指到某地去。“去国怀乡”。“念去去千里烟波”
③“勤”。古义是“辛苦”,与“逸”相对。《肴之战》中“勤而无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义“勤”已没有它的原义了。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
(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例如:
“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的“慢”是速度缓慢,与“快”相对。古今词义的范围,从心理活动转移到动作方面来。
(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产生转移。例如:
①“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
②“假”。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义。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五、感情色彩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如此说来,古今书写相同的词,其词义并不尽相同,为此,我们阅读古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注意在同中求异,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其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书中的内容。
(1)褒义词变化为贬义词。例如:
①“明哲保身”,源出《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今义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词义由“褒”变“贬”。
②“衣冠禽兽”,原指官司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现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畜牲一样的人。
(2)贬义词变化为褒义词。例如:“乖”。古义指偏执、不驯服。《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即是古义。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如“这孩子真乖。”
(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例如:
①“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②“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即是古义吉凶预兆的意思。今义多指吉兆,如“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