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语文复习攻略诗词鉴赏对策(二)体悟意象 解析形象
2019-05-26了解意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因为这些意象虽然出现在古代诗词中,但它付托的思想感情,传承至今,一以贯之,已经具有了民族认同感,所以,解读它,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 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 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这是作者早期在画上的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画上画的是鹰,真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诗作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㧐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远,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壮志,不愧为托物言志之杰作。
(二)、诗词人物。诗词中直接描写的人物,如刘兰芝、采莲女等。
(三)、诗词作者。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的形象,如《将进酒》一诗,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细节来分析、鉴赏李白的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诗词中也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描写来塑造形象,但它又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作具体细腻的长篇描写,由于篇幅所限,它只能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方面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即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服一饰、一思一念,一颦一笑、一歌一舞”来刻画人物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人物。即通过“一景一色、一物一象”来表现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3、把握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和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了解人物言行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应该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如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 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 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 楼台深翠微。”诗歌具体地表现出留恋美好事物、只顾游春、乐而忘返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开头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揭示“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然后通过“掬水”“弄花”“兴来”“惜芳菲”等细节,显出诗人临赏美景的悠长逸兴。艺术形象虚实结合,作者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花香衣香浑为一体,既写景又写人。尾联最有妙趣,正当诗人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这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远方这美妙的音画更加吸引作者,可以想象,虽是夜晚,但为了欣赏美景,作者会去领略那美妙的音画。这样就更能表现抒情主人公赏“胜事”而忘返的性情。
三、“形象”题答案组织思路:
1、定性:即“是什么什么”形象。(“什么什么”是定性词,要准确概括形象的特征)
2、分析:即结合诗词内容,抓住细节特征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具体分析诗词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