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表达技巧汇总教案

2019-05-18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注意表达的语言: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缺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

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