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全案
2018-03-27六、思维训练
1.改写诗歌第一段为电视连续剧《杜甫》中的一个场面。要求运用电视剧的画面语言,完整、准确地反映诗歌内容:
示例:
满天阴霾。
轰隆隆驶过的战车声,战马的阵阵嘶鸣声,喧闹混杂不清的人声,愈来愈响。尘土飞扬的大道。军旗、战车、队伍。一队队军人,全副武装,扛着长枪,腰插弓箭走来。一军官模样的人挥动着长鞭催促队伍行进。
一张青年汉子的脸,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几张军人的脸,有的两鬓染霜,有的满脸稚气:个个脸色凝重,一言不发地快步跟进。
大道两侧,无以计数的百姓。人头攒动,张目驰望。队伍快速通过人群。
一衣服褴褛的青年妇女奋力挤出人群冲向队伍,拦住了青年汉子的行进,一童子踉踉跄跄跟上,牵住青年汉子的征衣。
队伍中一阵骚动。军官模样的人勒马回视,扬鞭猛喝:“不许停留!”
青年汉子摸摸童子的头,推开女子迅速赶上行进的队伍。女子瘫软在道旁。童子哭叫。
白发苍苍的老妪,望着中年汉子的背影,呼天抢地,跺脚长号。
路边拥挤的人群。一张张愤怒的脸。哭声、呼叫声交织一片,压过车声、马声。青年汉子回头,两行清泪落下。
漫天尘土中,诗人杜甫走近,种种声响在他耳畔轰鸣。杜甫的视线落在近在咫尺的桥头。
“咸阳桥”——三个隶书的大字镌刻于路边倒塌的青石板上,逐渐覆盖了整个画面。
〔旁白〕天宝八载,朝廷于关中点兵开赴前线。诗人杜甫目睹了咸阳桥送别的凄惨画面。
2.以“一位役夫的自述”为题,将《兵车行》中“役夫”回答长者的话语改写为现代汉语。
示例:
一辈子打仗,村里像我这样的人多着呢。记得十五岁那年,点名出征,里正给我裹了头,擐上甲,送北边守黄河。四十岁了,又到西边去守边。那名目叫营田——打仗就入营,不打仗就种田。熬到如今,您看,头发都花白了,说不准明天还得上前线!
“唉!这世道怎么啦!边关上年年打仗,老百姓的血都快流成海水啦,皇上还思量着扩展边疆。日子是没法过啦!先生您听说没有,华山东面,将近二百个州县,千村万户的田园荒了,到处长的是荆棘和杞柳。就是有壮实点的农妇犁地锄田,到底赶不上男子汉。麦子长得横七竖八的,哪里会有好收成?
我们这关中一带,麻烦就更多。都说这里的府兵最吃得起打仗的苦,点行出征的事也就特别的勤。
官府对付百姓就像对付鸡和狗!老先生您可怜我们,我们平日里满肚皮的苦水往哪里倒?只说今冬眼下的事吧,发往陇西的戍卒不放回来休整,朝廷还三番五次催着要交租,田地都没人种了,您说这租税从哪里出呀!
这不是把百姓往死路上赶吗?养个儿子还不如生个女儿好——生个女儿嫁邻家,养老送终还有点依靠;生个儿子,早晚得死在沙场上,埋没在蒿草里,您数数,村里像我这样活着的还有几个人?
老先生您还没到青海边上走走。古往今来,战死在那里的人千千万万。遍地的白骨啊,连个收殓掩埋的人也没有。惨哪!每到天阴雨湿,处处是唧唧啾啾的叫声,那是屈死的旧鬼新鬼在诉说着冤恨、在放声痛哭哪。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1.试将这首诗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古风•其十九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