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3)古代文阅读•分析综合文章内容

2017-05-05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①⑤ c.③④ d.①②⑤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没官职
       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
       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 ,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
       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为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
       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根据上文分析,一看便知第15题的答案是c,因为③④两句以外其他三句都不是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第16题的四个选项是按照原文的自然顺序编拟的,对照原文及上面的分析可知,前三项都附合文意。而d项是把最后两件事糅在一起编拟的。其中后一句有错乱。把“谢绝劝告”说成是遭受灾害情况下的事,空泛而不确切;把“冒着危险”的目的说成“革除淮禁旧弊”,这更是明显的时间、事件上的错乱。如果不是对文中所写之事作逐一分析,像16题d项这样的错误是不容易发现的。
 2.分析文章主要倾向,强化整体理解
 文章的主要倾向,有的是通过文末的议论直接显露的,如1992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主体部分叙述一位君主对两个独生子的不同态度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文末议论道:“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这样的议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如XX年全国卷文言言语阅读材料有两段文字组成,一段摘自《旧唐书•裴矩传》,主要叙述裴矩“佞于隋”“忠于唐”的种种事实,一段引自《资治通鉴•唐纪八》。后一段文字是司马光就裴矩之事对“君明臣直”所发的议论。这段议论既表明了司马光的观点态度,更使叙事使部分的倾向性更加鲜明。不过,像这样通过议论直接表达观点态度的文字,就高考选用的材料来说,并不多见。更多的是需要考生自己根据所叙之事自己来作分析。对于这样的材料,注意人物之间的对话,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倾向性。
 例2: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刑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账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知?”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