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
3.生:如何理解《泰伯》中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师:孔子说的是一个好学者应有的心理。“学如不及”,才能不断下苦功去追求。“犹恐失之”,是说“学而时习”,巩固所得。孔子在勉励大家不可自满,也不可懈怠。学习是无止境的,其中充满辛酸苦辣的滋味,只有全力以赴才行。
生: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4.生:那《子罕》中的“毋意……毋我”对我们及社会有何指导意义?
师:这是孔子立身行事的自律条。人要使自己的言行正确,首先要认清事情的真相,并且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而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求知欲强,争胜心也强。由于阅历不丰富,主观、臆测的缺点比较容易出现;武断、固执的缺点也时有发生。有时坚持错误,还自以为是坚持真理,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这样下去,往往会酿成严重的后果。为了克服这种缺点,首先要认清事情真相,并要多学多看。知识多了,会使人有所比较,因而能帮助人正确思考。接着就要学会分析。一种说法在各个方面都说得通,才可算正确。如果矛盾重重,和许多已知东西相抵触,那就要怀疑它的正确性了。
生:自从近代科学产生以来,错误的东西往往以创新的名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不能凭臆猜、武断就轻易相信;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然后作出判断,才是提高辨别是非能力的重要手段。
师:“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这对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师:在《子罕》(二十)里孔子对颜回奋发向上的学风进行了赞誉。颜回听老师讲课,总是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从不懈怠,这是他“好学”的具体表现,颖悟而又好学正是孔子经常称赞颜回的内容。
5.生:老师,如何理解《先进》中的“过犹不及”和《宪问》中的“今之学者为人”?
师:《先进》是孔子对子张、子夏的评论。这两人都是孔门的高材生,是七十二贤人之中的。孔子认为这两个学生都有美中不足:子张总要说过头话,做过头事;子夏则失之保守,说话、做事都有些保留。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即过头与跟不上同样不好,这个论断充分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中庸之道。
生:“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师:《宪问》是本章记叙孔子要求弟子明确学习目的,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目的,本来就是为着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将来适应一定的社会工作。但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忘记了这个目的,或者向别人炫耀,或者和别人斗气,这都是既损害别人,也损害自己的行为。做人与学道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学道是为了做人,做人的态度又是学道的目的、根基。方向明、根基正,才能把道学到手,存于心,见于行。